江山代有人才出,近年来云南省出现了好几所进步很快的顶级黑马,其中一所就是坐落在莲花池畔的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4年,会泽茚旺高级中学李兴富校长来到昆明,创办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办学短短八年,在李校长的带领下,民大附中以小班化教学为依托,以质量为生命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用“过程的精细”保障“结果的精彩”,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品质教育之路,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德育管理、育人成果斐然,引起教育同行的高度关注。
民大附中2022年高考成绩超过了诸多老牌学校。是什么让这所办学短短八年的学校异军突起,又有什么教育秘诀值得教育同行借鉴?让我们一起走进民附,解读民附精神密码。
民大附中从创立之初,就选定走精品教育之路,全力打造以“小班精英教育”为突破口的“名师、名牌、名校”战略。在此基础上,学校紧紧围绕“品行正、品德好、品位高”的育人目标,深入践行“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为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用务实创新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全力打造“莲花品质教育”。
品质校长
引领师生朝着共同方向前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影响着教育的未来与发展,是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因素。历史上许多办得好的学校,在不同阶段总是由一些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好校长所引领着。民大附中也是如此。
民大附中李兴富校长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校长。为什么说“富有传奇色彩”?出生在云南乌蒙山连片集中扶贫区域中心地带的大山深处的李兴富校长,依靠教育的培育和支持走出大山,2008年创办曲靖市会泽茚旺高级中学,用六年时间就把学校打造成为三届毕业生就有30余名同学被清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各项指标均居云南省前列的名校,创造了云南县域学校的高考奇迹。
2014年,李校长创办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他提出“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为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带领学校全力打造“莲花品质教育”。首届初中毕业班12人进入昆明市前20名,全校中考平均分、优秀率、成绩提升率均居昆明市前茅;高中毕业班本科率98.2%,一本率67.9%,一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其中一个班培养了四个县的文科状元。2018年学校达到一级三等完全中学办学水平,两年后向省一级二等完中漂亮转身,仅仅六年时间,成功晋级省一级二等完中,这在云南的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李校长是具有大师情怀和教育家品质的管理者,“用事业激励人、用目标鼓舞人、用真情感动人、用行动带领人”是李校长始终坚守的原则。办学以来,李校长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基于学生立场的学校理念系统来指导办学活动和规范办学行为,为学校成员明确共同发展愿景,指引学校找出正确的行动方式,带领民大附中逐步形成并深入践行“以学生成长为本、以教师提升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三位一体”学校核心价值观,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以此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目标认同、形成共同行为自觉,推动学校朝着共同方向奋力前进。
品质理念
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朱永新教授说:“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总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学校管理、班级文化、教研风气,还是各种活动,总是这个灵魂的体现与实现,是朝向这个灵魂的一种努力。”
本着对所有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关爱,让教育成为温暖内心、赋有人文道德情怀的事业,确定了“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为学生品质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莲花池畔的特定地域和莲花“君子之品”的深刻内涵,秉持着“离人近点,离功利远点”这份教育初心,形成了独有的“莲花品质教育”办学定位,确立品德好、品行正、品位高的“三品”育人目标和“健康、善良、诚信、担当、勤劳、自立、合作、创新、雅趣”的九项学生关键素养,以“三品九育”立体协同育人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向,学生综合素质硕果累累。
正如2022年考入北京大学的民附学子朱宇乔所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需如莲花一般,沿“德智并修、知能共进”之学风,敬“博爱严谨、精益求精”之教风,扬“勤奋和谐、自强创新”之校风,承“德行天下、学贯古今”之校训,定能在下一个盛夏绽放。
民大附中构筑起的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办学理念体系,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钥匙,也成为学校创建品牌中学的无形资产,鼓舞着民附人深耕莲花品质教育的沃土。它赋予民附师生独立的人格、高洁的品行、高度的自律、内化的气质;勉励民附全体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在构建有“生命温度”的高品质教育上笃定前行;引导新时代民附学子锤炼品德修为,不断修身立德,铸牢道德根基,辨是非、明耻辱、分善恶、识美丑,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品质文化
春风化雨润泽师生一言一行
文化,彰显价值主张;文化,约定行为准则;文化,打开学习方式;文化,明确育人途径;文化,推动组织变革。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好的“文化场”,拥有自己的精神指南,里面的师生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李兴富校长认为,校长应高度重视学校文化构建和规划实施。民大附中位于莲花池畔,他巧妙借用周敦颐的《爱莲说》提出民大附中“莲花品质”的文化定位。为强化莲花品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质的学校育人氛围,全面深化品牌中学文化育人功能,围绕学校“三品九育”立体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更加和谐大气、清新高雅、健康阳光、乐学奋进的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莲花品质教育校园文化体系,每年云南民大附中都会开展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创建活动。
“莲花品质文化”在学校积淀、传承,深深烙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现如今,“莲品文化”已深深融入民附师生血脉,凝聚成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激励民附师生不断自省、不断拼搏、不断超越,在打造一流品牌中学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品质团队
融洽师生关系迸发巨大教育力量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要应对未来教育、教学、学习变革的挑战,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信息素养以及目标设定能力、课程规划能力、任务设计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等更高级、更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挖掘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远程视频学习等学习新途径。
基于此,民大附中建立了教师团队分层培养体系,让每个阶段老师对自身需要提升的能力有可视化认知。学校的老师有一本特别的个人职业规划手册——《专业成长记录手册》,里面依次做了新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5个层级的规划,对每个级别的老师的学科能力、学生教育能力、课程认知应用能力都细化成可量化标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
顾明远先生说,师生关系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经过办学行动研究,学校探索出了以“班主任制”为基础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每位科任教师负责引领3-6名学生,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等,老师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提供专业、科学的建议,与家长共同打造学生专属教育方案,形成动态更新的个人成长档案。期间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会全程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改进教学方法和效果,多次优化,最终达成乃至超越初始目标。
我们来听听民附学子对学校师生关系的评价——
2022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民附学子刘明桥:
学校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方面做得很好,老师跟学生联系得很紧密,学生跟老师接触得比较多。民附的老师都比较和蔼可亲,具有人文关怀,真正地把你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
2022年考入北京大学的民附学子傅子酌:
高中三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民大附中的师生比非常高。三年来我们完全满足作业面批面改,考试试卷一对一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方法,同时,跟老师的交流像朋友一样,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在民附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高考考的并不是智力,而是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
202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民附学子李璐丹:
在民附六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师资力量的强大。在我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是教师讲解试卷时,能够做到精准一对一分析,平时布置的作业与面批面改的形式贯穿于我的初中、高中三年。在高三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会针对学生个人情况,为同学们制定《高三私人成长方案》,我今天取得的成绩与这个方案的存在、教师的一对一辅导有巨大的联系。
2022年考入浙江大学的民附学子祁秋博:
民附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学很友善、老师很亲和。我们跟老师关系特别好,老师对我们也都很关心,同学关系很融洽、很团结。民附的小班教育让老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关注都比较均衡。
品质课程
实现多样化、可选择学习愿景
美国课程论专家菲利普·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支撑。
因此,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民大附中非常重视课程体系构建,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设计了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兴趣发展、潜能发展开设出基础学力、生涯规划、雅趣生活、公民素养、实践创新5大类课程群,共计150余门校本课程,实现了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可选择的愿景,让学校成为适应不同学生需要、以素质建构为核心的“学习生态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体会成长的快乐,孕育人生的梦想。
民大附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从而让学校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
品质班级
打造每位学生独一无二专属教育
民大附中的另一大教学亮点是小班化精英教学。李兴富校长认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小班精英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小班精英教育,围绕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教学,运用研讨式、启发式、浸入式等教学手段,分层辅导、小组讨论,聚焦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即兴表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无微不至的专门辅导,为学生打造独一无二的专属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有1000位学生就会有1000套个性化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辅导方案和帮扶方法。
在今年高考创造民附新奇迹的理科高三(18)班这样描述自己的班级:
我们班是很活跃的,无论是高考前几天还是平时,同学们都很积极,从来没有死气沉沉的感觉。平时老师们也会和我们开玩笑、聊聊天,班主任刘老师注重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意识,无论是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还是独立处理人际关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高兴能在民附遇见这么多可爱的人。
品质活动
关注学生多元优质发展
民大附中不断强化“莲花品质文化”内涵建设,将“莲品文化”与“主题活动”紧密结合,为所有活动赋予教育主题,增强全体师生对“莲品文化”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价值认同。
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民大附中紧紧围绕“健康、善良、勤劳、自立、诚信、雅趣、担当、合作、创新”的民附学子关键素养,开展智力运动会、体育艺术节、心理健康节、主题活动日等系列活动,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张扬个性、释放活力的舞台,不断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在精彩的活动与优质的课程中获得全面成长。
“一所好学校能提供我们好的交流平台,能给我们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机会,这是最大的保障。在民附的三年,我羡慕那些运动健将的潇洒,那些社交达人的善谈;更惊叹于艺术节上的歌舞表演,原来人能如此多才多艺;更折服于知识竞赛上的对答如流,原来人能如此博学多识。在民附,我更重要的收获是学会了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我会遵从本心,去探索、去发掘,像老师们教导的一样。”高三(18)班的郎中阔同学说。
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办法、完善的课程体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活动,再加之有李兴富这样一位有思想、懂管理、敢想能干的的专家型领导,民大附中在短短八年时间在彩云之南快速崛起,成为学生圆梦的优质校园、国家栋梁的生源基地。
除此以外,在扎根昆明,办好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同时,民大附中谨慎、负责地为云南边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输出了人才团队和教育理念。在滇南,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政府、云南长河教育集团联合举办了勐海中学;在滇西北,与丽江市玉龙县合作,创办了民大附中玉龙合作学校;在滇东北,与昭通市彝良县联合举办了民大附中彝良高级中学。
和一般的“联合办学“不同的是,民大附中参与举办的学校,不是单纯品牌输出,也不是聘请一些退休的校外校长甚至老师去担任合作学校校长。李兴富校长坚持从总校派出副校长担任合作学校的校长,派出总校中层干部担任合作学校的副校长。这来源于李兴富校长对于“联合办学”模式的深刻认知,来源于他对“云南民大附中”品牌的呵护,来源于对总校后备管理干部的长期培养和自信,更来源于他对自己教育初心的坚守。由此,让先进教育理念、前沿教育模式、优秀人才团队走进云南县域,助力县域学校提升教育质量,让县城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民大附中的异军突起究竟靠的是什么法宝?民大附中到底有什么教育秘诀?我们总在寻找成功者的法宝或秘诀,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法宝”,更没有什么一招制胜的“秘诀”。正如李兴富校长所说:“功利是做不好教育的,教育的品质源于教育的本质,我们要按教育规律办事。”离人近点、离功利远点,全心全意为学校师生创造最佳育人环境,便是民大附中快速崛起的最大秘诀。
民大附中以突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教师队伍的提升为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目标,于细微之处将耐心、细心、诚心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校长王福强在《为师生赋能:魅力校园的构建智慧》一书中说道:“让学校成为流行尊重、信任文化,师生关系良好的地方,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为将来实现自我做好准备的地方,成为师生人格升华、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的地方。”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允许师生发出自己的光。智慧民附,智绘教育美丽蓝图,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是广大学子的人生幸事。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你是这一棵树、这一朵云、这一个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