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收,金秋待启,为助力教师明确专业成长方向,夯实育人能力基础,云南民大附属初中于8月28-30日开展教师岗前培训,初2025级全体教师参训。

附属初中校长王晓波在动员大会讲话中强调,面对教育变革,教师要保持学习敏锐度,站稳课堂、读懂学生。要明确专业成长思路,从常规课打磨积累,在实践中探索个性化发展路径。希望老师们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共同书写学校育人事业的崭新篇章。



云南省课程思政省级名师课程负责人杞梅分享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行为规范。她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教育的温度至关重要。通过案例深入剖析,为教师们明确了行为准则,助力他们以更温暖、更专业的姿态投身教育事业。



云南省教学名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高飞多方面解析AI诞生至今的数据、算力等核心要素,介绍其在教学资源生成、学情分析等教育场景的应用,同时强调AI的工具属性,倡导生--机协同推进教育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王帮进从新课改要求与实施困难等背景切入,梳理国内外发展历史,阐释其内涵、要素关系与价值,结合“溶液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等案例说明设计思路,为化学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参考。



昆明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主讲嘉宾杨兴建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三方面切入,分析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他提出从生命状态、思维方式、关系网络、行动能力四方面突破,助力教师从合格走向卓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教育集团总校)党委书记杨庚西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分享强调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深耕“莲品”教育,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助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附属初中党总支书记杨珺琳表示,学校从办学思想构建文化认同坐标系,破解认同“口号化”“差异化”“时效性”难题,形成互助共生、协同联动的团队氛围,凝聚育人合力,为学校教育发展筑牢文化根基。



附属初中校长王晓波以“认同、平台、引领”为主题开展分享。希望老师们主动创造教学资源、积极参与校际辐射实践、牢牢把握平台机遇,切实将学校的平台优势转化为个人专业成长的强劲动力。



附属初中副校长马荣禄围绕“高质量后勤工作服务师生成长”展开讲解,明确食堂自营监管、采购分级规范等各板块流程与责任,以系统化后勤保障,为学校教育教学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高考室语文主编吴小轶以“一滴水的旅行”为线索进行课堂展示,引导学生结合AI指南优化用水方案,强调精准、安全与环保,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与学科思维,让语文学习兼具趣味性与思辨性。



附属初中教师卢鑫鑫开展《飞天凌空》课堂展示,通过AI还原跳水画面、营造场景,引导学生捕捉吕伟跳水的准备、起跳等定格瞬间,既提升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又探索AI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语文学科发展中心老师们对吴小轶、卢鑫鑫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展开评课,和志茹老师细致评析两位老师的课堂,既指出两课在情境创设、技术融合等方面的可鉴之处,更强调评课需依托科学工具,推动评课从“经验判断”转向“实证分析”,最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升。



云大附中物理教研组组长张鸣子老师通过高阶思维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主动梳理,既巩固基础又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其专业的教学设计与高效的课堂驾驭,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



附属初中教师李娜在《功与能》课堂展示中,结合实例演算梳理能量分类,通过情景分析明确功与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的物理知识框架。



物理学科发展中心教师对两节课展开见解独到的评课,钟雪梅老师在总结中强调,要回归物理学科本质,注重知识整体建构和科学思维方法。针对学科组发展方向,她提出深化集体备课、深耕课堂教学和探索跨学科实践等路径,以素养为导向,推动物理教学提质,助力学生综合能力与学业水平双提升。



经过对教师们过程管理、笔记检查、培训表现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共评选出15位优秀学员,党委书记杨庚西、纪委书记高莹、附属初中校长王晓波分别为他们颁奖。






杜牧倩老师从“怀谦卑之心,持敬畏之心”两方面分享培训所得,倡导教师们从“执鞭者”变为“同行者”,转向自我思考,实现教与学双向成长。



袁怡涵老师在分享中梳理了在此次培训中多个方面的收获:深化了教育理念认知,更从示范课中汲取创新教学思路。希望将所学践于育人实践,共助学生成长。



牛艳茹老师分享对此次培训的感悟,她表示,要坚守育人根本,也要创新融合技术力量,利用AI赋能教学,构建课堂新生态。



姚芬老师表示,从各位专家、老师们的讲授中收获颇丰,进一步加深对学校“莲花品质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也探索了AI在分层作业设计中的应用,助力实现教学减负提质。



附属初中校长王晓波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回顾培训中多位专家、老师们关于教育理念、团队建设、数智教学的分享。她强调,AI时代教师需聚焦批判性思维等不可替代能力,依托学校分层培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在善用AI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质,构建自我修养机制,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当好引路人,共促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云南民大附属初中将搭建更优质高效的数智教学与教师成长平台,引导全体教师在善用技术、锤炼核心能力中践行育人使命,共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根基。




撰稿丨杨礼嘉   图片丨史海博   编辑丨杨礼嘉   校对丨周兴阳   责编丨李思琪   复审丨石燕霞   终审丨任重